一(yi)、文種特征
“可行性研究報告”是指對擬上馬的某一經濟項目的可能性、經濟效益、實施風險、技術及市場的適宜性等,經過全面調查、分析、論證而寫成的文字材料,以供決策者決策時選用或參考。
“可行(xing)性(xing)研究報告”的主(zhu)要特(te)點:
(一)系統性。任何一項經濟活動或項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,在調查研究及論證、表述時,既要看到它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,還要兼顧到它的政治影響、社會效益;既要看到它的可行性,更要估計到可能遇到的意外與風險;要考慮到資金、市場、銷售、技術、工藝、設備、土建、地理環境、產業布局、人力資源、投資方式、經營管理等諸多環節,哪一環節出現失誤,都可導致全盤皆輸。所以說,“可行性研究報告”的首要特點是它的系統性。
(二)參考性。它是為領導和上級決策提供的參考材料,需經決策者認可和批準方能成立,以計劃任務的形式下達。從過程上說,一般先有某一項目的建議書,然后才按項目開展調查論證,通過調查論證可能會出現一個以至多個方案,權衡利弊,優中選優,通過研究報告提供領導決策參考。
(三)論證性。常常要通過介紹、分類、比較、圖表、數字說明等一系列分析論證方法才能形成完整的“可行性研究報告”。大型可行性研究報告,還必須就人們對立項可能提出的質疑進行論證。如《關于三峽工程必要與可行的論證》,曾就水庫泥沙淤積、誘發地震、大壩的戰爭防護、生態環境、移民等人們易于產生疑慮的問題進行了詳盡深入的論證,使人們消除疑慮,接受可行的觀點。
(四)預見性。任何可行性論證都處于項目實施之前,因此,它對某一項目決策后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問題預測和估量得越全面、越深刻,其價值越大,所以,預見性的科學程度如何將決定這份“可行性研究報告”的價值量。
二、結構與寫法
“可行性研究報告”——一般格式包括:(1)封面;(2)摘要;(3)目錄;(4)圖表目錄;(5)術語表;(6)前言;(7)正文;(8)結論和建議;(9)參考文獻;(10)附件。
前言、正文、結論和建議構成了“可行性研究報告”的主體,現將其寫法分述如下:
(一)前言。主要內容是使閱者了解報告的來龍去脈和中心思想,因此在具體寫作上要講明項目的來由、目的、范圍及研究的概況等。
(二)正文。是結論和建議賴以產生的基礎。要求以系統分析為主要方法,以經濟效益為核心,圍繞影響項目的各種因素,運用大量的數據和資料,以論證擬建項目是否可行,或對各種預選方案進行分析、比較,從中薦優。
在具體內容上,一般應包括市場預測、建設規模、建設條件、設計方案、環境保護、生產組織、項目進度、投資概算、資金籌措、效益分析及風險敏感度分析等。這些內容是就一般而言,對于不同內容、不同項目的“可行性研究報告”,應有所側重或增減。
(三)結論和建議。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,對整個可行性研究做出全面綜合評價、結論,表明對某一方案的肯定性態度,供決策者采納。仍以前述有關年產20萬臺雙桶洗衣機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為例,它的結論和建議的內容是這樣寫的:“綜上所述,本項目投資少、見效快,能夠在較短的時期內收回投資,對促進我省家用電器工業的發展會起到積極的作用,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較好,項目是可行的。”
三、寫作指要
(一)論據要服人。一份可行性研究報告質量的高低,并不主要取決于文字的精美,而是決定于依據是否具有服人的力量。
(二)論證要科學。應立足于生產建設的實際,對立項的必要性、可能性、技術性、效益性作出科學的論證,以得出可靠的結論,要強調技術與經濟分析的辯證統一,兩個方面的可行性要并行,缺一不可。參加可行性研究的人員中,不可缺少工程技術、經濟計劃、財務管理三方面的專家,既要考慮技術的適應性,又要兼顧經濟效益的必要性,二者缺一不可。對各種數據的處理,要尊重客觀實際,不能唯上而書,任意夸大或縮小各種數據,要本著對黨、對國家、對人民、對社會、對企業負責的精神去科學結論。
(三)語言要準確。可行性研究報告對領導決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,因此報告中陳述的觀點、所作的結論以及所使用的語言,要格外強調鮮明、準確,嚴防有歧義的用語出現。在同一項目若干方案的選擇上,態度要明確,不能全盤端給領導去自己挑選。